视频播放地址:点击播放

点上方播放键观看小暑节气视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按照公历计算,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小暑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即便此时的暑气已经非常重,也还是可以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俗语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采奇·卷之二》:“小暑者,就六月望前,热犹未甚者言也。太阳尚在未,躔鹑首之次,表影长二尺五寸九分。”这段话介绍了小暑时间、日月方位等度数信息。

小暑度数信:以六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暑,热也。——《说文》。

一寒一暑。——《易经·系辞》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

此时,太阳运行至黄道105度(处在巨蟹座)

天干丁(阴火)

对应《易经》遁卦

《易经》十二消息卦中的遁卦(天山遁)

代表农历六月的两个节气小暑、大暑。

遁卦,是山在天下隐藏的象。

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在夏至开始纯阳下生出的一阴到此卦已经转变为二阴,所以,小暑节气,最忌寒凉,空调、冷饮需要适可而止,防止寒凉入侵,雪上加霜,导致秋季肺病,如咳嗽、哮喘多发。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随着7月16日入伏(进入三伏天),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将频繁出现。

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小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1
一候温风至

遯卦,初六。《周易·遯卦》爻辞:“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山泽通气,艮故为风。初爻动,艮变为离,离热故曰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温风,是八风中分类子系统中的一种,生于明庶风以后,止于景风的展开中,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

“温,暖也。南方火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之时,因气温飙升,连瞬息流动的风都变得不再轻快,转而带着一股子湿黏淤塞的气息。风拂过脸颊时,带给人的再也不是清凉之感,而像是一台大功率烘干机正迎面对着自己狂吹,热得令人仿佛无处可逃。

2
二候蟋蟀居宇

遯卦,六二。《周易·遯卦》爻辞:“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二爻动,艮变为巽。巽为蟋蟀。本卦艮为居,为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蟋(音悉)蟀(音率)居壁。一名蛬(音拱),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蟋蟀似蝗而小,黑色有光,如漆,有角趐,即今之促织,生于土中。《说文》:居,处也,壁垣也。”

蟋蟀若虫生活在地表,小暑时其羽翼未成,故不能远飞,只能居住在土穴之中。另有《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说在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安家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
三候鹰始鸷

遯卦,九三。《周易·遯卦》爻辞:“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象》曰:“系遯,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艮为鹰。艮为手,故曰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始击(《礼记》作鹰乃学习)。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鹰,鸷鸟,挚,犹搏也、击也。季夏之月,二阴既起,鹰感阴气而有杀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谓挚也。

小暑前后,小鹰开始学会飞翔和捕猎。古人说小暑之时阴气起,鹰感觉到阴气而萌生杀心,开始学习捕猎的技巧。鹰能翱翔于千米之上的高空并精准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是十足的空中霸主,故《大雅·大明》中以“时维鹰扬”将姜子牙比为展翅的雄鹰,来称赞其奋发勇猛。

暑字三义,天人相感


“暑”字有三个含义:

1、暑,是“热”的意思,具体说是“湿热”的意思。

“暑”这个字,上面是“日”,就是太阳,代表炎热;下面是“者”,是“煮”的本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夏的热是一种湿热,人就像闷在蒸笼里一样。

“小暑之时,雨热同季”,烈日与热风开始成为主宰,在地面上掀起酷热,有时空中还有闷雷滚过,这时节常常不是轰鸣不断,就是暴雨倾盆。

2、“暑”字下面的“者”,还可以指人,以及大地上的万物,这表达了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土地上的一切都在阳光下生生不息。

周国平说:“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只有双脚踏在土地上的人,才会有一颗平静的心,对过去没有遗憾,对未来没有恐惧。

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炎热,成就了大地的丰收与人类的生存;炎热,既是一种煎熬,也是天之慈悲,地之馈赠。

3、“暑”字,是由“日”“者”上下组合而成。在古代,观察天象,以探究人事的智者,被称为“日者”。

在古人的观念里,天人相感,天象的变幻与世事的变迁息息相关。日者,懂得天文历法,知道阴阳吉凶,明白世事人情。

小暑入伏,调伏内心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入伏是在小暑期间。

“伏”有两个含义:一是炎夏酷热,此时阳气强势上升,阴气伏下,所以称为“伏”;另一个是“隐伏避盛暑”,意思是要避开伤害人的暑热。

“伏”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犬”,意思是人像狗一样趴着不动。在伏天,人们应该顺应天时、休养生息、伏藏不动。

避暑的方法很多,但是最要紧的,是调伏内心,一归于静,心静人自在,心静自然凉。

“蝉从初伏噪”,入伏后开始蝉鸣阵阵,内心烦躁,听到蝉鸣就是一片嘈杂;如果心静,却可以听出禅意。

那“知了知了”的叫声,或许就是提醒我们,“须知世间一切,终究要了”。

“烦夏不如赏夏”,一夜雷雨,些许清凉,静听无眠,也是一种闲适与淡然。

一动不如一静,古人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人心就像树上荡来荡去的猿猴一样,意念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约束,这正是人的最大弱点。

因此,调伏内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

《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其实讲的是修心与人生智慧,书中唐僧骑着白龙马,暗示他克服了“意马”;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则象征他战胜了“心猿”,由此到达西天,修成正果。


高处有险,低处有道

小暑对应《周易》中的遁卦,正如避暑一样,“遁”也是退避的意思。

遁卦讲的是急流勇退,隐退以等待时机的大智慧。

遁卦,上乾(天),下艮(山),山高得逼近了天,来比喻事业达到了巅峰,或者人在高处不胜寒,所谓“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这时应该有所退避。

人生总有“遁”时,退避有多种情况,有时是形势不利,不得不退;有时是到达顶峰,主动退让;有时是退出某一领域,转向更有价值的领域,以便有更好的发展等。

春秋末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不想落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就跑到齐国,化名经商,成了巨富。

齐国国君请他出来做官,范蠡认为自己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名气很大并不是好事,于是把家产散给亲戚朋友,离开了。

最后范蠡定居在定陶,自称“陶朱公”,仍然经商致富,而且积德行善、扶危济困。

可以说,范蠡很好的体现了“遁”道,目光长远,有退有进,当机立断。

“遁”是识时务、知进退,却不是“鸵鸟”式的逃避,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而是“滴水藏海”,把自己融入广阔天地,在世间生生不息、自由自在。

“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君子遁世无闷,志在脱俗,如同庄子所说,“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追求精神的彻底解脱。


小暑节气民间习俗

1、食新丨“吃新”乃“吃辛”。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2、封斋丨据传误食招灾。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

3、吃暑羊丨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4、舐牛丨舐牛喝了不淌汗。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5、晒伏丨去潮去湿。

农历六月六,小暑前后,传说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此时气温高,日照长,家家户户都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6、吃伏面丨头伏饺子二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我们老家山东还有“六月六包包子”的习俗。

道家小暑导引养生法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小暑

1
小暑六月节坐功图

运:主少阳三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地,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即,每天1~5时期间,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在脚尖,并使身体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十五次。最后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2
《灵剑子》导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屈,前后同行。至六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首先用平安诀端坐,然后用龙爪、虎爪的变换活动手指,之后十指相扣,翻转手腕,掌心向上翻举,抬升三次;然后,充分前倾弯腰,双臂在身后同样向上推三次;最后再左右扭一扭身体。这是一种适用于季夏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经络里面的邪风、邪热等等。

3
脾臟导引养生法

1、可大坐,伸一脚,以两手向前反掣三五度。手推出去以后,左手手掌反向向外运动,让大拇指鱼际肌能够朝天,掌根用力,掣三五次。

2、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视,用力做虎视,各三五度。就像一只老虎蹲踞在那里一样,头左右探一探。想象自己是一只老虎在虎视天下,能去脾臟积聚的风邪毒气,而且又能消食。

小暑治事养生宜忌

1
治事养生之宜

《便民图纂》:“六月六日,用井花水,以白盐淘于水中作卤,新锅仍煎作白盐,以此盐擦牙毕,以水吐手心内洗眼,虽老犹能灯下读书。”

《灵宝经》:“六月六日,宜修清暑斋。”

《云笈七签》曰:“六月六日,沐浴斋戒,绝其营俗。”

《关西旧俗志》曰:“六月六日,取水收起,净瓮盛之,一年不臭。用以做醋酱腌物,一年不坏。”

2
治事养生之忌

《杨公忌》曰:“初三日不宜问疾。”

《仙志戒》:“六月六日,忌取土开掘。”

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7月7日小暑节气,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黄帝内经》说这个月是“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调养的关键在脾胃。

小暑时节,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应该保持心静。可闭目养神以养心。天气炎热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需做好防暑降温。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同时,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易经》64卦中有记载,小暑卦象为“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有多少人是这样的认知:感觉入伏后太阳毒照,阳气最盛!“不缺阳气?应该补阴?”错了!应该!养阳!一年中养阳气最好的时刻,切勿耽搁。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此时:“要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养阳气!”真正的寒来自于内在,因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不注意、喝冷饮、吃冰激凌、长期吹空调等,会有损体内阳气,阳虚则寒,寒则淤,导致机体对各种毒素的代谢减低都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你觉得你胖了,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你体内:阳虚则寒!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