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

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从商投降后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胡公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 ,至公元前478年陈愍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陈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姓为齐公,史称田氏代齐。

历史渊源

陈,出土金文资料作敶。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舜帝姚重华的后代。

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之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辖地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亳州。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陈氏。遂为陈侯,谥号胡公。陈胡公是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陈、胡、田、王、袁之祖宗姓氏是妫姓,王莽称帝后追尊为。妫满生于商王纣九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067年10月15日),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陈胡王。

地理位置

陈国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皞之虚"。陈境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是为淮阳之地。在地理上,与蔡接近,北方的邻居还有夏的后裔杞和商的后裔宋,西南有楚,东则有徐。东周初期,西北方又有从西方迁来的郑(国都在今河南新郑)。由于地处中原,属于重要的交通要道,陈人受商族人影响擅长经商。

都城

陈国开国之都胡襄城,位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

宛丘,位于今河南淮阳。其城墙高大,并有护城河守护。地势是中央低,而四周高。《诗经·国风》中有一首《陈风·宛丘》描写了他的地形: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诗经》所载的宛丘,即今平粮台,也叫贮粮台。《淮阳县志》说:"俗呼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在城东八里。"城内发现春秋时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墙分土层,都可证明陈城起源于春秋之前,为陈国始筑无疑。

国际地位

西周至春秋公侯级大国之一

西周初所封诸侯国面积有大有小,国君爵位也有高有低。按历史记载,其时的爵位分五级,有公、侯、伯、子、男,但所封各国君主统称诸侯。五级之下,又有第六级的附属国,它们的土地面积更小些,一般隶属于邻近较大的封国。

陈国公主墓

陈胡公被封的爵位是公爵。

西周至春秋之际存有十二个有影响的诸侯国,即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这十二个诸侯国大多为公元前十一世纪所封。陈国被封的时间,按《礼记·乐记》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封帝舜之后于陈。"武王克商为公元前1046年,陈当为西周之初最早所封之国。而被誉为"第一功臣"的吕尚被封齐国,及武王同母兄弟周公之子所封鲁国都在其后;郑国则晚至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才获封爵;秦、楚两国,其国君爵位也相当低微,楚国君的爵位仅是第四级的子爵,而秦国君在西周之初还未得爵位,仅为附属国,直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吴国被封伯爵。由此可见陈国在当时地位之高。

陈国与其他诸侯的关系

陈国和蔡国由于在地理上天然接近,又互相通婚。两国间关系

陈胡公(妫满)很近,陈厉公的母亲就是蔡国人,他也是在蔡国的扶持下得以继位。

春秋早期,郑国对陈国的影响很大。公子佗、厉公、庄公和宣公的继立都有郑国的影响。

郑庄公去世后,郑的实力开始衰退。而楚自楚武王时,逐渐强大起来。陈开始亲楚。

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晋文公成为霸主,陈也服于晋,并参加了翟泉会盟。

陈国亲晋的行为遭到楚国的报复。而畏惧于楚的打击,陈只得与楚重修于好。这样一来,又令晋国不满,并兴兵攻伐。就这样,陈国不得不得摇摆于两大强国之间。

春秋后期,晋国埋头于内部的权力斗争。东方吴国崛起,与楚国竞争。陈国又只得游走于吴楚两国。不久吴国被兴起后的越国压制,亲吴的陈国便最终为楚所灭。

历史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现将陈国的历史渊源做一简单考证和介绍。

陈国乃原始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郧"。放郧即陶唐氏帝尧,帝喾是黄帝曾孙。陈部落是黄帝时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与黄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联姻,是构成黄帝部族两大支系之一。黄帝族起于姬水,即今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陈部落的起源也当在附近。陈部落跟随黄帝部落四处征战,最后统一了黄河流域。陈部落也随着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后落脚于东夷族属的太昊部落旧地宛丘(即今淮阳)。陈部落东迁后,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时期,陈部落一直在豫东一带活动,也曾建立小的国家,分别臣属于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灭商前夕,派大军攻取商纣的两个属国--靡、陈。夺取陈地,切断商朝同淮河流域嬴、偃姓诸国的援军,为灭商创造有利条件。

先祖受封

陈国国君君妫满是舜帝后裔,其先祖虞阏父曾为周的陶正,武王克商后,不等下车就封胡公于陈(今河南淮阳),为三恪之一,以"追思先圣王"和"兴灭国、继绝世",并将长女大姬许配给他。舜曾居住于妫水(今山西永居),故而以妫为姓。

陈国建立

妫姓陈国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

陈胡公满

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满,《史记》、《左传》均主此说。但据周武王灭商前曾在陈集会,这陈当系商汤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后一虞遂于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则封于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后为齐所灭。另一支裔则封于陈,因亲商,被周武王所灭。而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也继承这种技术,擅长于制陶,正因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周武王便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妫满即陈胡公是陈国的首位国君。

公元前1046年,岁次乙未(羊年)。周军在牧野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是为三恪之一,以"追思先圣王"和"兴灭国、继绝世"。

正因陈胡公封于陈,与原来的陈部落关系密切,故也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今陈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城壕水注啮其址,见有铁锢之,俗称铁墓。陈本侯爵,称公乃春秋通例。

西周时期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陈胡公及陈国早期几位君主政治修明,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都比较强盛,为西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十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宁立;幽公卒,其子僖公孝立;僖公卒,其子武公灵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说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陈平公七年时,周朝东迁,开始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崩乐坏",天下开始大乱,周室变成了空壳,陈国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也由是进入多难之秋。

春秋早期

春秋时期,陈蔡两国地理接近,互相通婚。春秋早期的君主陈桓公便是蔡国之女所生,他是亲蔡派,又自恃与王室通婚,有宠于天子,对郑的关系较为冷淡。其时,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

几度兴亡

陈桓公去世后,政局不稳,亲郑的公子陈佗趁国人暴动的机会,在郑国的扶持下自立为君,他在位仅8个月就蔡人所杀。桓公的儿子跃再被郑蔡两国立为国君,为陈厉公,卒后君位由弟弟林接任。林就是陈庄公,庄公在位七年而卒,由幼弟杵臼继位,是为宣公,陈国的局势在这时才趋于平稳。

陈宣公时,齐国的齐桓公已经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后来,宣公杀太子御寇而改立宠姬之子款,导致国内混乱。厉公的儿子公子完与太子御寇交好,为避祸而出奔到齐国,齐桓公对他礼遇有加,想任其为卿,但被拒绝,于是改任为工正。

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而因地理位置更靠近楚国,陈亲楚的倾向较为明显。

陈灵公在位期间,和大夫孔宁、仪行父都与夏姬通奸,后遭致夏姬之子夏征舒的刺杀,陈国再次出现内乱。楚庄王借机伐陈,杀夏征舒,并想将陈置以为县,但被申叔时劝阻。于是迎立流亡在晋国的陈灵公的太子午,这就是陈成公。成公的即位,郑、晋两国了也都有所助力。

陈成公三十年(公元前568年),陈国背楚盟约。楚共王便于第二年攻打陈国,后因成公去世,而回师。再于哀公三年(公元前566年)兴兵围陈。哀公晚年宠爱宠妾所生的公子留,并将他交给弟弟司徒招照顾。后来司徒招乘哀公生病,杀太子偃师,哀公获悉后自缢身亡,司徒招便立公子留为君,陈国再次发生内乱。楚灵王借机令弟弟公子弃疾攻陈,陈君留逃往郑国。陈又亡于楚国之手,其地被置为县,穿封戌为县公。

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前529年,公子弃疾发动***推翻楚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平王初立,为笼络人心,和缓和被灵王破坏的诸侯国间的关系,便使陈复国,立故太子偃师的儿子吴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距陈亡之时已有五年的空白,为了填补空位期,便以哀公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533年)为惠公元年。

陈怀公元年(公元前505年),怀公正式即位。此时的吴国已经强大,在此前的一年,曾攻破楚都郢,楚几乎亡国。吴召怀公入吴,怀公有意借机灭吴,但被国人反对,只好称病未去。四年之后,吴王阖闾又召他入吴,怀公在压力之下只得赴吴,结果被扣留,最终客死吴国。其子越被国人立为愍公。

陈国灭亡

愍公六年(公元前496年),陈和楚联合灭顿。作为报复,吴王夫差攻陈,夺三个城邑而归。愍公十三年(公元前489年)吴又攻陈,愍公求救于楚,楚昭王亲率大师救援,吴国遂罢兵而回。

愍公二十三年(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被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楚惠王杀愍公,陈终于亡国。

陈的延续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陈厉公妫跃的儿子公子完年少的时候,周朝的太史拿着《周易》见厉公,厉公要他给儿子占卜,得到"《观》之《否》"。太史解释说这孩子将要代陈享有国家,但不在本国。也不是他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孙那一辈。而被他的子孙取代的那个国家,将会是一个姜姓国。然而事物不可能两全其美,要等到陈国衰亡后,他的子孙才会昌盛。

公子完和陈宣公的太子御寇交好。宣公杀太子后,公子完逃往齐国,并受到齐桓公的赏识,任工正一职。等到齐景公时,公子完(陈敬仲)的后代陈无宇(陈桓子)以大斗出、小斗收等手段极力拉拢平民和失势的公族,使得民心所向。齐国重臣晏婴便认为陈的先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和先君胡公、大姬已经来到齐国,接受祭祀了。齐国将要成为陈氏的了(晏子果然神人也,陈泽宇评)。

在陈无宇之孙陈恒(陈成子)之时,"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并将大量领地划为自己的封邑,使得封地面积已超过国君的地盘。而在公子完第十世孙陈和(田齐太公)之时,将齐康公流放于海上,公室只剩一座城邑。终于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列陈和为诸侯,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陈)代齐。

国君世系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身份 备注

陈胡公 满 开国君主 虞舜之后,遏父 之子, 周武王灭商后封之于陈

陈申公 犀侯 胡公之子

陈相公 皋羊 申公之弟

陈孝公 突 申公之子

陈慎公 圉戎 孝公之子

陈幽公 宁 前854年-前832年 23年 慎公之子

陈厘公 孝 前831年-前796年 36年 幽公之子又作陈僖公

陈武公 灵 前795年-前781年 15年 厘公之子

陈夷公 说 前780年-前778年 3年 武公之子

陈平公 燮 前777年-前755年 23年 夷公之弟

陈文公 圉 前754年-前745年 10年 平公之子

陈桓公 鲍 前744年-前707年 38年 文公之子

无谥 佗 前707年-前707年 八个月 桓公之弟 陈佗杀太子免自立; 《史记》误为厉公

陈厉公 跃 前706年-前700年 7年 桓公之子 《史记》误为利公

陈庄公 林 前699年-前693年 7年 厉公之弟

陈宣公 杵臼 前692年-前648年 45年 庄公之弟 周惠王娶其女为后

陈穆公 款 前647年-前632年 16年 宣公之子

陈共公 朔 前631年-前614年 18年 穆公之子

陈灵公 平国 前613年-前599年 15年 共公之子

陈成公 午 前598年-前569年 30年 灵公之子

陈哀公 弱 前568年-前534年 35年 成公之子

陈君留 留 前534年三月-前534年四月 两个月 哀公之子 逃往郑国。楚灭陈

陈君弃疾 熊弃疾/熊居 前533年-前529年 5年 楚共王幼子,楚灵王弟 楚以熊弃疾(即后来 的楚平王)为陈公

陈惠公 吴 前529年-前506年 28年 哀公之孙 复国,追前533年为元年

陈怀公 柳 前505年-前502年 4年 惠公之子

陈愍公 越 前501年-前478年 23年 怀公之子 前478年,楚复灭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