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为什么称为恶日?

古人普遍认为端午节是恶日,在端午节出生的人就都遭殃了。看一下历史上有哪些倒霉蛋是端午节生的。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五月初五生,日子不行,他爹就不要他,准备把他扔了,得亏母亲偷偷将他养大,否则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君子的说法可能就只剩下三君子了。

·东晋名将王镇恶,你听听这名字,王镇恶一听就是端午节生的,本来也准备寄出去生养的,但是他爷爷王猛做过宰相,比较开明,说没事儿,那战国孟尝君就是端午节生的,不也整挺好吗?老头儿嘴上说没事儿,还是给孙子起名王镇恶,可见先秦人是真的非常嫌弃端午节了。

为什么五月初五是恶日?我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怀疑,五在周易里是男数,拔共六个位置,第五最重要。而且传统观念里,"五"象征着中正、圆满,它是男数的代表,与中央土德相应,本应是吉祥的象征。

再看图,1-5是生数,6-10是成数,生数里最大的奇数是5,成数里最大的奇数是9。所谓九五至尊,且不说给5这个数字多高的名分,至少它不应当是个坏数字。可是在古人观念里,对应5和9这俩数字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不是什么好日子。端午节要挂艾草,重阳节要插茱萸,这些行为都明显伴随有浓重的趋避期望。

古人到底是在避什么?这两天我看到很多博主在说,五月初五阳气重,所以毒比较泛滥,实际上都没说到点子上。

关注来复卜,深入探究一下,端午节定在五月五日,肯定是和《图》的男数有关。洛书是中华文化、术之源。河图共有10个数,其中1、3、5、7、9为男,2、4、6、8、10为女,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时间多为男数重叠组成。

农历上一月一日是元旦,当然现在叫春节,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因为河图只有十个数,所以超过10的传统节日就很少了,这一点上相信大家也是有深刻体会的。过了国庆节七天,后面直到春节之前都没有什么小长假了。

再看十以内的偶数,女数除了二月二日龙抬头,其他女数重叠的日子基本上没有重要节日。而"龙抬头"作为节日,实际上至元代才有记载,说五月初五,男气重,这一点我觉得没毛病,但是仅凭男气重推导出来说它是恶日,肯定说不过去。

有人讲,五月五日这个五字跟厌恶的恶字同音,所以叫wu月wu日,恶月恶日。这个说法有点太直白了,跟古人的想法可能有差异。我们看一下《说文解字》的说法:"午,午,语也。五月阳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这段话可能你看不懂,我把他改成忤逆的忤字你就看得懂了。意思就是,五月份女气从地底下冒出来,来冲击这个男气。

再看十二辟,这个图中医比较重视,包括搞清修的人也看这个图。这个正南午的位置,定位为姤,姤即遘,意思就是女男相遇,也说明了端午这个午字跟女男气相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术家里头也有这样的用法。

清朝牧夫占验,有这样一个案例,这个人来问,运盐的船什么时候到泰州?王牧夫看到了一个午字,就说船已经到了,你派过去问消息的人已经遇到运盐的船了。王牧夫的原话:午为始,姤者遇也。所以,端午节最大的恶处就是在于阴气抬头,向上与阳气搏击。

中国老祖宗实际上比较重视的是一些潜在的力量。到了农历五月,《礼记·月令》说:女男争,死生分。五月确实阳气盛大,但是当阳气达到顶峰的时候,阴气就生出来了,而且是逆上来的。所以在夏天阳气这么盛大的时候,反而作为阴小位置的这些蚊虫蛇蚁活动更加频繁。

古人应当是发现了蚊虫定时爆发出来的自然现象,结合到阴阳气的理论当中,认为这个时候阴气偷偷的反攻上来,而且这是看不到的一种气,它是属于潜在的一种阴的威胁,阴阳气交感,因此端午就不是好日子。

古人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他们似乎非常在意这种常人很难察觉到的力量。再比如,古人认为种子种在地里,它冒芽的那一秒钟,也就是它从地底下钻出来的那一瞬间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甲乙丙丁十天干代表了植物生长的周期。

甲字是领导,你看甲字这个字形顶这么大一脑袋,古人认为嫩芽这个阳气顶出来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因此,在五月初五,这种极端的阳气与即将到来的阴气相争,使得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很容易被打破。老祖宗担心,所以就在端午节插菖蒲、艾叶来驱邪,喝雄黄酒来避疫,这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先秦的这么一些富有仪式感的节日活动,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顺应,完美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理念的追求。

听我来复上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这端午节就过得很有文化?隔壁的日本、韩国也有端午节,也有避疫的一些节日活动。但是问端午避疫的文化成因,他们应该是答不上来的,因为答案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关注来复卜,我们聊点真实的。点赞!评论!关注!三连!崇尚科学的占卦人,来得卜,不信宿命的卜命人,精研古籍的朋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