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国

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士,在挣扎着向上攀爬的关键期,总是会遇到自己的贵人。这并不都是小说的桥段,现实生活中也时常上演着真实的事例。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帮助了自己,成为自己的贵人。当然,一个人能遇见贵人,首先得自己是个某方面有特殊才干的人或者有特殊技能的人,否则,谁愿意帮助一个平庸之辈呢!

武汝清出生于1803年,是著名太极拳名家武禹襄的亲二哥,小杨露禅4岁,也算是年纪相仿。武汝清是永年有名的才子,22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杨露禅则是永年武艺名家,更是太极好手。二人想见,大有高手遇好手之意,惺惺相惜。

但是,武汝清提携杨露禅并非一帆风顺,从武汝清做官说起。

杨露禅塑像

一、成了京官

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武汝清考中庚子科三甲二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百度百科》中写作1825年22岁考中进士,资料来源自《邯郸日报》,是有意无意地拔高武汝清的事迹。

按照惯例,一般一甲的三名进士放榜后就可以立即授予官职,状元可以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而其他二甲、三甲的进士则还要参加朝廷组织的考试,合格者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知州、知县等官职,其中以能进入翰林院为多年寒窗苦读的举子们的最高理想,那是一个进阶高官的人才储备库。

武汝清没有进入一甲,不能直接派任。他留下来参加了朝廷组织的考试,幸运进了前十名被派到大清国司法监察机构任刑部主事,武汝清成了一名京官,七品京官。

当然在京城做官的实在是够多,大清国掌管国家行政的部有8个,每个部又有多少个司,司下又有多少个科,科下面又有多少个科员。加上中央首辅机构,驻京衙门等等,那在京城的官员真真是摩肩擦踵,所以,此时的武汝清一个小小的京官在大清国的官僚体系中实在是不值一提。

俗话说的好,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武汝清一个小小的七品京官,即使后来升迁到了从五品的刑部员外郎在官僚机构重重一个偌大的北京城,实在算不上什么,就像我们今天在北京随便遇到一个官都是什么处长局长的。武汝清被授予二品官衔是晚年的事情了,长他五岁的杨露禅那时候早已在北京混的出人头地。已经不是刚刚“北漂”时,需要武汝清扶持和铺路的时候了。

有人说,武汝清在北京期间,念念不忘哥们教给他的拳术,干脆就将杨露禅带到了京城,留在身边继续教拳。这哥们情谊,听起来真让人舒服,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蕴含在其中了。不错,武汝清是要帮助教过自己拳术的哥们,但是却不是这种帮法,因为身为从七品官做起的武汝清此时尚不足有足够的财力用这种方法提携帮衬哥们。

朴素的京官

二、大清国京官的收入其实也捉襟见肘

清代的京官虽然身居京城,为天子近臣,但是京官的实际生活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光鲜。与地方官相比,京官的日子过得不是太好,那么京官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呢?

京官的俸禄,初期沿袭明朝惯例,从顺治四年到康熙八年,清朝统治者对官员的俸禄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后遂成定制。

清《户部则例》卷七记载,清朝京官的俸禄,满、汉都一律按品级发放俸银与禄米,具体数额为:正、从一品官180两,正、从二品官155两,正、从三品官130两,正、从四品官105两,正、从五品官80两,正、从六品官60两,正、从七品官45两,正、从八品官40两,正、从九品官31.5两;此外,还发给与银两同数额的以斛计数的俸米。

这里说的白花花的银子都是年薪,武汝清做到刑部员外郎的年收入是80两俸银加上相当于8045斛(22.5石)“禄米”。刚刚入职刑部主事是从七品官,年收入是45两俸银加上相当于45斛(22.5石)“禄米”, 这就是他的全部收入来源。以1石粮食值1两5钱4分银子计算,数项相加,不过124两6钱5分。

对于一个寻常百姓来说,这些俸禄自然不少,但是对于花销巨大的京官来讲,这算实在是杯水车薪了。

且看他的支出:

第一,京官主要支出项目为房租。身为朝廷命官,住宅须配得上官制威仪。所以京官们虽然穷困潦倒,却多租住大宅,讲求宏敞气派。

第二, 次重要的支出是社交应酬。京官聚宴习以为常,以此做为最最要的社交方式,也有意识地将结交良友做为在士林中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途径之一。

第三,服装。官员们需要出入宫廷,衣服必须体面,方能配得上国家体制,可是那时候的政府真是抠门,官服竟然不是国家发放,而是官员自己定制,倘若一个官方出门总是要风光,这对拿工资的官员就是一笔大开支。

第四,交通费。 “一方面由于官场的风气,一方面由于地域广阔,所以京官出入一定要乘车”。【】 除此之外,身为士人,文化消费自然不少。仆人工资,家人生活日用,也是不小的支出。

我们以武汝清的同事,大清名臣曾国潘的京官入职状况来了解一下武汝清最初入职几年的生活状况。

曾国藩道光二十年被授为从七品翰林院检讨,这是他京官生涯的正式起点。

翰林为国家储材之地,地位清要。翰林院检讨等职,其地位略似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处级以上各级研究员,成天与皇帝和高级大臣打交道,出席各种重大典礼,面子上十分风光。然而与此相对照的是,经济待遇却特别低下。

曾国藩翰林生涯的经济状况始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窘”。

道光十九年十月曾国藩进京为官前,曾专门去看望几位母舅。当时他的大舅已年过花甲,却“陶穴而居,种菜而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曾国藩不觉“为恻然者久之”。 他的二舅江永燕送他走时,向他预约工作:“外甥做京官,则阿舅来作烧火夫也。” 然而,极重亲情的曾国藩当官已经好几年,却没有余力周济他们。五年后江永燕贫病而死,没沾到外甥一点光。【】从曾国潘入职最初几年的情景我们约略可以想见,武汝清最初入职的几年直接把哥杨露禅的收留在身边的可能性不大。

京官,表面风光,经济困窘,可是愿做京官这前赴后继。为何?

永年 城门洞

三、京官的隐形权力

“京曹虽苦,然进可战,退可守,何必见异思迁?”一语道破京官所以安于清苦的原因所在。

在清代的京官中最看重的就是“资历”,尤以翰林院、都察院、内阁、军机处、吏部、礼部等清要衙门工作经历为甚。

在这些重资历的衙门中,官员的升迁比其他衙门迅速。例如“内阁中书”,官阶七品,却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官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婺源人王友亮会试后授内阁中书,他的友人称贺书启云:“舍人昔在中书,与学士对称两制,洎乎前明伊始,降同七品之班。第因所处之清严,争谓此途为华美。天依尺五,地接台三。头衔埒于新翰林,体统超乎散进士。何其下第,反得升阶。”

除了道贺之外,也有人嘲讽内阁中书,其诗曰:“莫笑区区职分卑,小京官里最便宜。也随翰苑称前辈,好认中堂作老师。四库书成邀议叙,六年俸满放同知。有时溜到军机处,一串朝珠项下垂。”

这里,不仅说到内阁中书职卑位尊的现状,且说明其升迁迅速,不仅可外放同知,还可官军机处这一重要衙门。其原因在于, 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内阁大学士”这样的权力人物,礼拜为老师,再以师生关系得到推荐拔擢。还可以通过参加乾隆朝的重大文献编纂工程,即四库全书的修撰,获得更多的升迁机遇。“六年俸满放同知”,即由七品晋升为五品,仕进之超速度一目了然。

无疑,刚刚入职的武汝清尚没有足够的权力、资历和财力来帮助杨露禅,但是在前途似锦的的从七品京官有着广泛的交际范围。

京官又生活在一张同乡、同门、同年、同学、同僚编织起来的大网之中。为了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也需要不停地联络聚会。清代考中进士又能够留在北京做官不仅对一家是天大的事情,对于地方更是了不起的大事情。

武汝清在做官之前要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其一拜客。

武汝清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武家在广平府是个大户人家,但是父亲早亡,一家的事务全靠母亲支撑,虽然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武家三兄弟都在读书,家里经济状况并不充裕。科举是士绅阶层形成的最主要渠道,武汝清中举,已经使武家由小地主一跃而入高级绅士阶层,道光二十年考中进士之后,其社交对象、筹资能力与以前相比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考中进士之后,他生活的核心就是四出“拜客”。这乃当时社会通习,所拜对象,第一类的至亲好友。除了亲戚家外,拜客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祭拜各地的武氏宗祠,向武氏各支通报喜讯。拜客还有不可忽略的一项内容,那就是老乡在各地所开店铺,人情薄中记为“拜乡亲店”。凡是老乡开的店,不论烟店、当铺、纸行、布店、钱庄、绸缎庄、还是杂货店、烟袋店,一概拜到。

在这几次拜客过程中,最重要的对象是各地官员,科举的成功使武汝清正式进入了官员社交圈。

其二“干预地方公事”

士绅在地方上承担的职责相当广泛,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排解纠纷是士绅的重要作用之一。在告到法庭的所有‘细事’案件中,可能有将近的一半是通过地方士绅调解的方式解决。这种绅士出现来排难解纷的事例在宗谱和方志中比比皆是,以致人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士绅要比知县裁断更多的纠纷。

一个人做京官,在家乡官场、亲朋好友、各行各业无人不晓。在地方上也享有较高声望和“隐性权力”,结交攀附者比比皆是。

这种隐形权力,使武汝清有另外的方式提携自己的好朋友杨露禅。

四、有另外的帮衬方法

武汝清高就,好友杨露禅少不了拜访。到北京赴任后的武汝清,随着对北京官场和各行人际关系的通畅,帮扶哥们杨露禅自然会时时记在心上。

京官有庞大的关系网,也是一支多少人愿意结交的潜力股,看过上面的文字,你会懂得,帮衬杨露禅,推荐个工作,似乎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他愿意。

杨露禅在北京城张家教拳的传言,也印证了武汝清是通过推荐杨露禅给京城富商家子弟教拳的形式帮衬杨露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