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构成、评价和影响。 第二部分传统思想与人生价值观,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介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学校、传统教育思想和古代人读书治学的发展演变。 传统文化与智慧生活第四部分道德修养与政治人格介绍了传统道德对古代士人的政治影响,阐述了古代人从读书到从政的人格变化以及读书与仕途的关系。 导论 国学与国学热 1. 国学概念 2. 对国学热的思考 3. 如何学习国学 第 1 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的评价 1 . 文化论世界 2. 当今世界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及其重新认识 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起源 1. 文化与文化其内涵 2.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研究 3.炎黄时代与中华文化的开端 第三章古代史学与中国文化 1.古代史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特点与伟大古代史学成就 3.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 第四章 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伦理思想 1.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形成 2.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思想第五章古典文学中国的人文精神一、古典文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二、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第六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科技的伟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现代不发达的原因 七、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文化 一、古代宗教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3. 佛教 中国化、中国佛教的四、三教交融与儒家的宗教本质 第二部分 传统文化的灵魂 古代哲学与智慧古人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一、早期儒家思想二、早期道家思想三、中国佛教哲学四、宋明理学(或道家)第九章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哲学 宇宙论、人生境界与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论与人生境界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 传统文化的摇篮 古代教育古人学术与学术 10 第一章 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与特点 一、 古代学校的起源与发展 二、 中国古代官学 三、 中国古代私学 四、 中国古代书院 第十二章 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 1. 传统教育概况 2. 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三. 传统教学的经验与特点 第十三章 中国早期教育思想与学者治学精神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2. 孟子的教育思想 3. 荀子的教育思想 4. 墨家、道家、法家的教育观 5. 教育学术记载中的思想六、汉南北朝的教育思想第十四章唐宋至明清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韩愈的师道观二、北宋教育思想 3. 朱熹的教育思想 4.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5.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6. 颜渊的教育思想 第四部分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国家、政治与人生理想 第十五章 古代人的统治社会特征与古代人民的施政策略 1.专制制度与古代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3.传统专制社会对中国文化和士人的影响 4.传统文化与古代人民政治的现代影响个性简介:国学与国学热 一、国学观念 1.国学观念的形成。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历史上指周朝都城设立的国家官学。 20世纪初,中国学者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作为西学的对比概念,其中国指我国,学指学。 指的是学术文化。 此后,国学逐渐形成了三个概念:一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几千年历史所创造的学术体系。 所谓学术文化,就是指学术形态。 文化,不包括民俗等非学术形式的文化。第二类泛指中国传统文化。 它的范围比学术文化更大,包括一切传统文化形式。 也就是说,国学是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中产生的学术和知识。 这就是***主席曾经说过的,从龟甲到孙中山,我们要认真学习、总结知识。 第三类是指近代中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和传统文化进行的研究体系,即国学。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热,国学概念指的是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 2、国学概念分析。 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应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起码的亲近感和敬畏感,应该自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比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蜀等民族文化。 对书的精髓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其次,它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智慧和行为方式。 无论中国人是否正式将国学作为知识来学习,他们都是在国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并受到国学的影响。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三,中华文化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无异、天人合一等,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当然,在强调价值观作为国学核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学的综合性、整体性特征。 我们不能把国学收缩到纯粹的精神和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的演化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和次生生态,明确道与道的关系。 《国学》的技巧。 如今,很多人都在呼吁回归传统,提倡弘扬国学,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要回归哪个传统,要弘扬什么样的国学? 是不是回到了明清时期? 还是唐宋时期? 还是秦汉时期? 甚至先秦? 是根据《隋书》最终确定的经史四学,还是汉代系统构建的六艺、儒、诗、赋六学?王朝的艺术和文学记载? 是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诗、诗吗? 是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还是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礼、乐、书、数、射、喻的六艺 ? 如果你连这些感觉都没有怎么办? ,摸不清头绪,不知汉朝,不顾魏晋,但谈国学、谈传统,难免只是期待自己的自己的荣耀和自娱自乐。

  二、对国学热的思考 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个世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否定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国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潮兴起并持续升温。 当然,媒体的参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延续的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成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文化心理的变化。 自上世纪初五四运动批判孔家店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民众多年来一直不同程度地与传统文化隔绝。 在文化自信恢复的同时,他们渴望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从而产生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现,是必然的。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百年来,中国遭受了重重屈辱和曲折,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国民生活的顺利流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热潮让我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曲折的近代历史来认识,并把它与生命力和生命过程联系起来。中华民族奋斗史新篇章、文明史新发展,可以视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归功于中国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国家。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得到滋养和坚强的。 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和内涵,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土壤。 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致的。 国学热表明,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一个从自由到自觉的转变过程。 这正是弘扬民族的意义。 精神上的关键时期。 国学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开始。 文化意识是指了解自己文化的起源、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认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和普遍意义; 将个体连接并融入这条历史文化河流,建立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升华,是推动文化振兴的重要条件。 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活力,振奋民族精神。 国学热潮体现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资源建设精神家园的渴望。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也使年轻一代将目光转向古代文明的人文智慧,寻找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成为现代人待人接物、处世做人、律己的主要资源。 与其他外来文化和宗教相比,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道德观念、文化归属感对于稳定社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着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周恩来曾说过,中国人做事所用的一些哲学思想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周恩来外交著作选》,第327-328页)。 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滋养、情感慰藉、精神提升、人文教育的重大精神资源。 对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国学热也有利于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一百多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现代化。 这无疑是正确的,我们要不断学习、扩大开放。 然而,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也出现了,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完全丧失。 这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容易导致不适应外国实践。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连续记载的历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社会科学的一切原理都必须经过历史经验的验证,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反思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反思从西方引进或移植的学术体系,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平等在世界上。 沟通。

  这种重视中国经验和智慧的做法在实践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除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之外,积极寻求基于中国文化总结、提炼、引导的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最普遍的追求。 3.如何学习国学。 学习国学,就是学习、研究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这包括学习和研究古代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如年代史、地域史、思潮、流派、人物等,但学者首先必须具备综合视角的素质。 但目前的学科限制,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逐渐偏离了古老的学术传统,不利于深入研究。 国学学科的设立,是对当前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教育等学科教育的必要补充。 国学学科的设立,绝非要取代现有的文、史、哲、艺术、政治、教育等学科,而只是一种补充,可以并列。 目前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中,不仅有文、史、哲、经学科,但它们并不相互阻碍,而是相辅相成。 我们拟设立的国学与西方古典学类似。 在继承、弘扬、学习国学方面,我们提倡三个纲要、九个目标: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主流。正中核心。 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识和实践。 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即《经史子集》)、超越国界。 例如,西周的六艺就是培养全人人格,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礼、乐是道德、思想、精神的引导; 书、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技能; 射、御是军事技能和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到了孔子之后,六艺就变成了纯粹的教科书和书本知识: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将官方的大学六艺改为儒家教科书的新六艺,即六经。 后来由于音乐失传,成为五经。 今天,我们在学习六艺时,不仅要回到对西周六艺的认识,还要认真研究五经。 中华文明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许多重大科技发明举世闻名。 直到十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直接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崛起。 中国的先进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神权政治和贵族政治的有力武器。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文化衰落是现代的事情。 从秦汉到清初,中国长期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大国屹立于世界。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独有的瑰丽宝库,博大精深、博大精深。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积极吸收、大力弘扬。 但国学中既有民主的精华,也有封建的糟粕。 不能认为所有国学都是体现文化精髓的所谓国粹。 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应当代世界潮流和新形势,构建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学新体系。 曾子在大学里说过,修身、齐家、治国、世界和平。 但曾子接着说,欲修身,必先正心,必须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