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甲筮法的占算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其一是起卦,其二是解卦。我们前面曾经和大家介绍过大衍筮法,其占算中的起卦流程记录于《系辞》之中,但是对应的解卦部分就不知所踪了,我们现在所见对大衍筮法具体成卦的解释体系是朱熹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做出的补充。纳甲筮法则与之不同,其起卦与解释两套体系是完整记录在古人的文献之中,而且在历朝历代的流传过程之中,后人多有补益,因此称之为我们现在可见最古老的完整占筮体系。下面我们就从起卦人手,先来介绍一下纳甲筮法的占筮。
如前所述,起卦工具为三枚铜钱,古人以汉代五铢钱为上品,今日古钱得之不易,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硬币亦可为用。钱币形状相类似,以我们现行的人民币、硬币为例,一面是记录面值,用以表明货币自身的购买力,一面则是花卉图案,以求美观。汉代在秦代统一货币的基础之上,基本也是使用了和我们今天形状相类似的钱币,其中最著名的是五铢钱。
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五株钱一面标上字(即五铢二字),一面没有字。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在占筮的历史之中,也以汉代五铢钱为上品。除了正常的流通性货币之外,古代还有专门用于占算的特制型货币,其一面画上八卦阴阳符号(没有字),另一面写上天干和地支,一般把地支写上,字数不尽相同,刻制八卦的一面则一般或是八个卦象,或是一个卦象。这类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成套使用,比如地支凑全了是十二个,八卦凑全了就是八个,甚至有可能在具体使用时候还有细则,比如根据时间选择不同的钱币;其二则是这些货币大抵专门用来占筮的,没有标明单位,它在社会上流通的话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它们是否属于流通型货币,有没有占算之外的其他功能,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这些货币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五铢钱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一面有文字,一面并没有文字。这样的特点我们的人民币也基本具备,我们现在就以花卉图案的一面称之为背面,以带有面值的一面称之为字。你用三枚硬币抛向空中,在排除把他们编号的情况下,落在地面的时候只有四种可能:
A.一个背面与两个字面
B.-个字面与两个背面
C.三个全部是背面
D.三个全部是字面纳田筮法的起卦
在纳甲筮法之中,一个背面代表少阳爻,两个背面代表少阴爻,三个 法背面代表老阳爻,三个字代表老阴爻,每一次得到一爻,六次得到一卦。
对比于大衍筮法,纳甲筮法在起卦的过程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与传统的大衍筮法在起卦流程上相比,纳甲筮法的过程大大减缩,不再像过去那么繁琐了。这就使得占算的效率大大提升;第二,工具的转变,蓍草变为金钱,使得每次占算的成本大大降低,蓍草不仅本身十分昂贵难得,而且有时不可反复使用,这使得大衍筮法只能是国家重大礼仪的点睛之笔,而不可“飞人寻常百姓家”。金钱则完全不同,随处可寻,且可反复使用。这两个变化使得纳甲筮法更有可能走向民间。
我们起卦的过程之中,爻位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变化的少阳爻与少阴爻,另一类则是需要变化的老阴爻与老阳爻。这四者为四象。值得读者注意的是,所谓变化,指的是原本是阳爻属性的老阳爻变成具备阴爻属性的少阴爻,而原本具备阴爻属性的老阴爻变成具备阳爻属性的少阳爻。这样的一种转化,象征着阴阳互相转化的一种理念,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理念,我们来看一下周易》之中的太极图。
从太极图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对于阴阳的理解是体现在一个“变”字上面,阴在不断向阳进行转变,而阳则是不断向阴进行发展。这个实际是基于我们对于自然的认知而展开的,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之中,我们先从一分为二人手,即所谓的阴与阳,但是一分为二显然又不足以描述世界的复杂性,所以新四象的出现取代了简单的阴阳观念,四象的最大特点即在与阴阳理念之中设置了过渡性阶段。我们的先民在认识阴阳的过程之中,逐渐发现所谓的纯阳与纯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不常见,世间万物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阴阳混同的状态,在阴阳相混之中又以其中一类因素为主导,或阴或阳。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我们以四象解释事物的阴阳属性,一方面代表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所加深,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先民更高层次的一种哲学理念。阴与阳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简单区分,这样的区分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的现实世界,其背后的哲学理念是“不易”,即规范的重要所在,这就如同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之中,公式与公理是不变的一样,因为只有确定其不变,我们的计算才能形成共识,继而才有意义,最早阴阳的划分也是如此。
如同我们的公式在生活之中要活学活用一般,阴阳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在“不易”的基础之上又有了“变易”的观念,阴阳之变正是造就了我们的世间万物,就像我们的卦象所表述的一般,乾卦(纯阳)象征天,坤卦(纯阴)象征地,天地化生万物,如同父母生六子一般,因此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与兑卦在卦象上有阴有阳。阴阳的转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现实状态,也表明了我们自身认知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太极图在阴阳划分的过程之中,也没有将阴阳用一条直线一分为二,而是使用了一条S形状的曲线,这就直接表明阴阳的相互转变与发展。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太极图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象征阳属性的白色鱼形之中有一个象征阴属性的黑点,同样的在象征阴属性的黑色鱼形之中有一个象征阳属性的白点,这就表明阴中有阳与阳中有阴。
在《周易》的视野下,所有现实的变化归根到底是因为阴阳两种因素的此消彼长,这种变化在时间上表现为昼夜交替,在空间上表述为斗转星移,还可能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外在形式。同时,从阴阳内在而言,《周易》认为只有在“道”之中的阴阳才是平衡的,现实中的阴阳是不平衡的,由于这种不平衡,使得我们的世界体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是万物的属性往往由显性属性与隐性属性而组成,显性就是阴阳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隐性者即为从属部分;其二是我们生命延续则需要不同属性的共同作用,这样也预示着阴阳相合产生新的变化。如前所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并没有纯阳与纯阴这样的存在。因此,结合于太极图,我认为阴阳在其中已经是一个类似于西哲柏拉图的“理念”范畴,即纯粹的阴与阳是两个理念。阴阳两个理念的相互转换,则在于其内在存在与之本身相反的内涵因素,所以在我们的占筮之中,我们用少阳取代老阴,用少阴取代老阳,其本身就是表明将理念之中的“阴阳”转变成为现实中的“阴阳”。
在实际占算之中,六次成卦之后,如果有老阴爻或者老阳爻,在转换为少阳爻或者少阴爻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卦象,一般来说我们把通过钱币样式直接标注记录形成的卦称之为“本卦”,将通过爻位变化之后得到的卦称之为“变卦”,或者叫做“之卦”。如果在六次成卦的过程之中,没有出现老阴爻或者老阳爻,则将其称之为“静卦”。
我们所得到卦是《周易》之中的三级符号单位,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了《周易》之中的最基本符号,即一级符号单位是“爻”,三个爻组成“卦”,这里的二级符号单位“卦”有八个,三个爻位所组成的卦相互叠加组成新的“卦象”,即三级符号单位——“六十四卦”,每个“六十四卦”由六个爻位所组成,爻位按照阴阳属性分为阴爻与阳爻,其中阳爻命名为“九”,阴爻命名为“六”,按照位置从最图像中最下面一个开始,因此命名为“初”“二”“三”“四”“五”“上”。
六十四卦的命名按照以下原则,如果是两个相同的卦象叠加,则卦名不变,例如《乾》卦即有上下两个乾卦所组成,所不同的是六十四卦之中的《乾》卦在书写的时候加上书名号,以区别于三爻之乾卦。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记录结果的过程之中,第一次钱币图像象征的是初爻,即位置最为靠下的,然后依次向上记录,六次之后,完成起卦的步骤,得到一个卦象。在完成了起卦的步骤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卦象,在纳甲筮法之中,其爻位与五行、天干、地支等因素相关联,因此我们在得到了一个卦象之后,需要确立下面几个因素:卦的五行属性、卦中不同爻位的天干属性、地支属性与五行属性、六亲属性(通过卦的五行属性与爻位五行属性相互比较确定)。